文章

開卷筆記 –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這本書不易看,是有點太過專門,看完第一章是有棄書的念頭,不過作者說那是因為第一章在描述大圖畫,所以才看下去。不過始終是專門用語太多,於是幾乎就是跳著看,只是留意一些比較大的概念,看作者如何組織。這是我讀第一本會真的抽絲剝繭去逐層講意識的書,而且是由細胞講到社會結構,真是有夠史詩。

對於意識何來從來都有一大個空白,就好像是微觀世界與巨觀世界之隔般,我們不懂得如何由細小單元組成比其集合還多的東西,一加一大過二,我們會說一些現象湧現了,但如何則不了解。有些說法是,這東西是不能用還原論的,一定要整體來看。也有些說法,是量變達至質變,所以用電腦模擬人腦,只要神經元數量比得上,意識就自自然然出現了。總之中間就是空一大塊。

本書作者的模型試圖將意識層級給分辨出來,在此要了解書中諸多用語,例如自我、意識、思維等等這些在日常用法都可能指同一概念的東西,但在書裏是有分別的。意識在此書代表的是一個我們能感覺環境並了解自身正身處這環境中的一個態,自我則在意識裏漸漸浮現,在分級上有核心自我、原我和自傳體自我。這裏的意識是比較根本層次的東西,就如書中所比,可能就是由睡覺到醒覺的過程的分別,並未觸碰未有其他哲學會討論的反省或理性思維。但這過程看上去也已經有夠複雜的了。

作者的模型當然仍然有很多猜的成分,但他也盡量去迎合現有的觀察,對於外行人如我實在已經講得「似層層」。當中作者有很大的意圖為腦幹平反,這一區域通常被視為較原始,人們覺得與意識無關,但作者的模型裏則大有關係。作者的模型裏,腦幹是我們建立意識的基石,幫助我們建立身體原始的感覺地圖。我們首先有了自己身體狀態的地圖,當中包含身體感覺、痛苦或愉悅的基本狀態等等,是內在的一個地圖(核心自我)。然後我們的五官會感受到世界的外來訊息流,形成外界地圖。這兩個地圖對照下,我們就開始有了自我的感覺了,知道自己是存在於這個環境當中(原我)。再進一步,就是將此兩地圖,與我們記憶和經驗中的地圖做對照,當中涉及使用語言描述我們的故事,也就是自傳體自我,我們就成了有意識,會知古識今,投射將來的人。

書中我覺得另一個要點是,無論是小至細胞大至生物、人類以至於社會,作者認我為我們都在維持著一種恒定狀態(homeostatic)。體現在最小的細胞上,我們也其實看到他們會為生存找食物,逃避凶險,表現基本情緒(離開痛苦尋找愉悅),看上去本身就有一種生存意志,某程度上是有一些自我,這生存意志就會一脈相承,層層遞上到我們每個個體,甚至是社會整體,當中我們實現著最原始的生物價值。

而由這基礎來看,作者直言,現在的機器就算組成得多複雜,也是不會有意識的。因為機器的細部組成,本身並沒有這種追求恒定的生存意志,所以組成更大的東西,都不會有這種意識。

這模型所組成的大敍事是很引人入勝的,但會不會過於還原論,則仍要看今後的發現。至少是,有了模型就可以預測,做研究,而不只是紙上談兵地回避所謂的「難問題」。而撇開那些社會層級的說法,至少那種身體感覺,建立起內在外在世界的地圖等,是相當符合我們自己的體驗,例如有時候靜坐下來甚麼都不去想,你會對自己更有感覺,更能夠重新在資訊昏亂的世界中找回自己,因為自我就是從身體開始。

回應

Mentions

  • 開卷筆記 - 誰是我?
  • 2018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