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骨幹一聽就有趣了:眾神隨其信眾落足美國新大陸,隨時間被人遺忘,人們信仰新神如傳媒、科技、市場。舊神雖然苟然殘存生活潦倒,但仍在策劃一場與新神的大戰,而剛出獄的主角影子則捲入其中。然後你就可以想像小說如何表述人們信念的變遷、移民歷史、神們戰爭角力這些大議題,有了一番期待。毫無疑問這些元素都有,但以乎都不是主菜,整體格局更似公路電影,主角走在美國公路上,尋找自己。據作者自己描述,他是先有某幾幕的點子,向出版提出,甚至有了張海報,他才慢慢地寫出整個故事。他說想將他移居美國後看到的一些獨特事情寫下來,而事實上這書也是本美國風情畫。反而在故事結構或邏輯上,並沒有那麼嚴謹。
(以下劇透)
故事主線自主角影子出獄後,遇上星期三先生,在剛失去妻子的他便給說服(他主動提出擲毫但輸了)為星期三工作(司機加保鑣),然後遇上一大串怪事,包括見回死去妻子、夢見牛頭人、控制天氣等等。然後他多多少少發現,這位星期三先生,除了是個老騙子外,還自稱是個神,並四出找各舊神,說服他們參戰,而主角仍是在半信半疑之間,但仍然接受星期三命令的人。影子似乎對於人生未有很確定的看法,他何以會接受星期三之僱用,以至為何對這諸多怪事逆來順受,是很模糊的,他既不是完全採取放棄態度,也不會奮世疾俗,算是個很無力的主角,他的個人意志是直到最後才得以彰顯。
弱勢的主角下,眾神形象就較為鮮明,舊神生活比較慘,星期三(奧丁)是老騙子、示巴女王淪為妓女、艾比斯和阿努比斯做傳統葬儀等等。新神其實著墨不多,但都有身分地位,能控制很多事物。這裏信仰的比喻是畫公仔畫出腸的,神祇都靠人們的信奉、崇拜、獻祭而生,一眾神祇就是移民帶來的,隨時代變老變弱,被人遺忘,新神取而代之,佔據人們的生活空間。書中似乎避談基督教(我認為可能只是作者覺得不夠神秘有趣),只說「耶穌在這裏混得不錯」,也說伊斯特(Easter)這位春天之神看似過得不錯,但人們在復活節現在紀念的是耶穌。不過,這些信仰比喻也就到此為止,如果你真的想要探求甚麼科技如何影響人心,又或者有關信仰的內容,這裏其實沒有。
更令人亮眼的,是那些移民小故事,維京人、黑奴、囚犯… 或為探險、或為生存、或被擺佈地來到這塊新大陸,當中不少辛酸。
我不想說有關諸神黃昏的設定只是幌子,但故事的「公路」性質的確比較突出,一路就是駕車,芝加哥、開羅、湖畔鎮… 很多的地方人物、風貌,比起看似動態的主線,這些都是靜態的,就主角而言已為了等星期三,花不少時間在一個地方,並與當地的人熟絡起來。這路程相當漫長,但並不會悶,因為作者說的小故事都吸引。
書到後尾不平衡地爆發了,因為星期三之死的諸神大戰要引發了,影子承諾為星期三守靈而越過了生死界限,又重新回來,由之前面目模糊,變成甚有意志和行動力的傳統主角,制止了諸神之戰,揭穿了星期三之陰謀,還解決湖畔鎮奇案。到頭來,原來就是一場騙局,騙局需要當局者迷,需要當局者的相信。只是這些都是戲劇效果,如果細想故事邏輯,有太多說不通的地方,或者說這故事本身,就是一場大騙局,而讀者到頭來,要選擇相信甚麼。
我相信這故事就是以這種模糊性和不完美,而成為經典吧。
也說影集
有關影集在上年播放,據說是經過多番波折才改編完成,出來的製作品質也很好。書中尺度大膽的情節,也有出現。不過問題就是,影集要求故事更講邏輯,有關眾神設定、能力、其生存所需等等,似乎不能模糊帶過,而且必需更有推進力。我看故事上就有將幾角色帶更連繫得緊密,但似乎說到新神舊神的衝突,還是有點吃力不討好。據說第二季已在拍,預計2019才播放,但若干的製作人和演員都已經不在了,不知道會怎樣?
相關筆記: 鏡與煙
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