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追捧

未看波兒,先看了這篇文章 — 閱讀日本:天真的波兒 獻給低能的你 ,文章主要談到的是日本學者佐藤健志提出的「宮崎駿的論理之死」,提出宮崎駿近年作品說故事不合邏輯,卻越來越受歡迎,被人不斷發掘「意義」,與及日本成人觀眾永遠不想長大的逃避心態。

我自己最愛的宮崎駿作品是早期的《龍貓》,也覺得他近年作品的故事脈絡比較複雜,沒有那麼直接了當,但也還有感動的地方。人們從作品中發掘各種意義,是自然不過的事,所謂「作者已死」,觀眾各取所需。但這個發掘過程,是一種真正對自我經驗的連結與思考,還是一種被催眠的一廂情願、一種「低能」?相對於文中的「二重逃避現實」論,我覺得可能是更簡單的:宮崎駿是神級大師,大師一定有道理,所以人人總得弄個甚麼所以然來。當然,這種盲目、自欺欺人的追捧,也是不好的事。

至於這種盲目追捧的「規模」是否大到,連國會議員也要拿出來討論的程度?社會上是否因「低能」風太勁,僵化國民思想,而產生了傷害?又如何解決?這也許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要請教一下各位日本通了。不過,日本動畫的種類仍然是相當豐富,除了宮崎駿外,押井守、庵野秀明、大友克洋等大師也是大受歡迎,但他們的作品與宮崎駿卻是截然不同,偏向陰暗艱澀。又可不可以說,即使日本觀眾盲目追捧,也起碼不是獨沽一味宮崎駿?

延伸閱讀:

回應

  1. 宮崎大師可怕之處大概是他橫掃全年齡階層的觀眾。五歲小兒不會看押井守、庵野秀明、大友克洋嘛。

  2. @nikita 也是~~

    @家儒 我覺得宮崎作品很多正正是文以載道,甚至可以說是有目的。有觀眾但求一夕歡笑,也有歡眾喜歡當中訊竹息,各取所需

  3. 不失為一個有趣的角度…但

    《幽靈公主》在說環保? 跟我理解差太多…
    《千與千尋》在說責任? 看來…我好有機會係低能一族

  4. @shadowzo
    這些學者以非宮崎老頭創作角度來剖析作品(這些作品思想不是在網上討論幾千幾萬次了嗎?解讀方向何其多,偏偏要選這一個),然後找到所謂「矛盾」及「不合邏輯」,可謂「得啖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