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忠實移植-火星任務

The-Martian

對於大導列尼史葛近年的戲,不會太期待,他在技術執行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整體硬是有點欠缺。《火星任務》算是他比較平穩之作,很忠於原著,無論是原著的優點或缺點,都忠實地移植過來,反過來也可以說本身小說寫得很荷里活式。

小說優點在於科學細節,主角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加上科學的知識,計計數令自己可以生存下去。計算糧食、計算用水量、計算行車電量等等。這充份顯示了科學的力量對於們可能在未來的太空旅程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每出現情況,看主角如何去冷靜、沉著去解決,完全是一個理性人的表現。

可是卻缺乏感性,一個太空人被人以為死了,卻仍然生存,獨自一人在星球上,想當然有很大的心理掙扎,或許會有想放棄的時候,或許會有自暴自棄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太空人是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訓練的,能夠面對很大的壓力,但這不應該是讓觀眾畫外補完的事,告訴我主角你那麼想生存,是記掛家人、有事未做還是甚麼?你會不會去衡量自己的生命是否藉得如此花費人力物力去救?你對這些事情的價值觀是?

另外故事出彩之處,就是描寫太空總署的公關,他們要公開甚麼事情、公開到甚麼程度、在救援事上的各種取捨選擇、要冒怎樣的風險等等,太空事業既為人類共同事業,必然受到各方關注和遇上各種政治角力。太空隊自行選擇「叛國」回程,亦顯事情之種種變化未必能夠被某些權力所控制。

電影與小說大部份近似,唯小說後尾的高潮在於主角得進入另一次沙塵暴,不能與地球聯絡,儀器亦失靈,他得用試探式手段加上計算,用一些比較原始的的方法去脫險。電影沒有這部份之餘,大後半部分都可算是無驚無險,起碼大部份情況都是在計劃之中,使電影竟沒有了高潮部份。

坊間大都會將此戲與《Gravity》《Interstellar》比較。太空片慣有主題是我們試以科技征服太空,面對未知,由自信轉而心生敬畏,探索由向外轉而向內,思想人類與宇宙的關係。顯然《火星任務》對此些比較宏大的主題並不著重,比較大眾口味和公式化。另外兩套片比較沾得上這些「宇宙味」,但還是有點矯情,不比經典。當然對這種「宇宙味」的偏好是純粹個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