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這是劉慈欣的科幻評論集,包括文章和演講稿。編輯很有心地依時序排,令我們可以看到劉慈欣的創作思維,在經歷《三體》的前後有何種的轉變,總括來說就是變得越來越寬容。科幻作為邊緣群體,是會對自我界線不停的定義、討論、再討論,據大劉的描寫,國內科幻由小眾走到大眾,都曾有過經曲討論:科幻姓科還是姓文?結果是姓文。這應該令到他這個硬科幻派很不滿,他在凡納爾、克拉克的影響之下,是比較姓「科」,要在科幻作品中欣賞和傳揚科學之美,以這美震撼心靈,而使人更進步,而宇宙就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在討論國內科幻發展時,他認為在起初確有以科幻作科學教育的用意,但在姓科姓文之爭後,便又變成缺少了教育的意味,令到科幻土壤營養不足,沒有足夠的科學根底,幻想起來就是空中樓閣,沒有「這事真可能會發生」的一點現實連繫,便又少了科幻的應有魅力。

科幻在他的定義中,有「宏敍事」的效果,就是簡單幾句可以橫誇許多許多時間空間,但仍然維持敍事的結構和邏輯,這是一般歷史書寫所不能做到的。在這宏觀背景之下,我們感到一股差不多接近宗教式的感動,自覺渺小。心繫宇宙的他,對於其他的反烏托幫、cyberpunk 類型的科幻,較不感冒。

亦有一些文章比較科幻與奇幻,同意他說,科幻比奇幻其實想像力大得多。科學發現屢屢新奇,由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違反我們的認知,卻又是真實存在。幻想的武器,與能毀滅星球的核武又差幾個級別。奇幻故事受限於我們的見識,科幻則受限於知識,而顯然我們仍然有很多未知的知識,等待發掘。

說到《三體》,第一本最易入口,第二本也引人入勝,第三本則最「硬」也最接近他想寫的東西。大劉和出版皆心裏有譜應該會賣得比較差吧,但銷情不錯,也有很多不是科幻讀者的來讀,令他覺得原來也不可忽視硬科幻讀者,也不要忘記初心。我自己覺得這裏其實有名人效應吧,作者有自己的執著,也必然與市場拉址一番,這些努力也不是白費的,只是過程而已,能夠重回初心,是值得高興的事。

此評論集還有其他關於科技奇點、人工智能、宇宙學的討論,都很有趣味。

回應

Mentions

  • 2017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