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dream_future_city

我們對於未來都市的想像,其中兩個輸出點,是萬博會和科幻故事,也是本書的著眼點,兩個作者交替討論這兩方面的展覽和作品中,我們對未來都市的想。老實說,其實是在書背看到有寫《攻殻機動隊》才引起興趣,但竟然內文是沒有提起,不過也可以說《攻殼》城市觀算是很典型塞爆叛客(Cyberpunk)型的,再加上東方元素(主要是漢字)吧。本書科幻一邊可算是介紹式的評介,建築一邊則由於有頗多派別歷史,非建築人較難代入。以下其實比較多是我自己想到的東西,而多於閱讀筆記。

我們對未來仍然離不開兩種大類的想像:烏托邦與敵托邦。在烏托邦世界裏,我們的建築總是有很巨大的結構,高樓林立、天穚交接、磁浮汽車。科幻作品如阿西莫夫《鋼穴》便有巨蛋結構。大阪萬博會的太陽之塔也是一種標誌式的巨型建築(漫畫可見《20世紀少年》),充滿未來感。我們假想未來的都市為了容納更多人,除了居住樓宇越伸越高,城市各部份設計也更講求效率,不浪費資源。中心化是去除浪費之法,所以會有巨型結構或中心線等設計,去讓資源分配有效。

而事實上,科幻鮮少有貨真價實的烏托邦,大部份都是敵托邦,述說著我們將某種秩序強加於所有事物時所引起的問題和人們的受壓與反撲。《大都會》之下是受壓勞苦的工人、《1984》的監視社會、《美麗新世界》的優生學階級等等,都是以某種強加秩序之果。另一種灰暗未來則是變得後現代化的混雜形式,見諸塞爆叛客式作品,特別的是《Blade Runner》、《Neuromancer》都混以東方原素,除了異國風情外,就是一種高科技並未帶來秩序整齊的感覺,就是塞爆叛客常說的 high tech low life。

另一種未來是在災劫之的混亂、廢墟狀態,例如《Mad Max》、《北斗之拳》這類無政府狀態。這劫多數是核戰或環境問題(水位線、毒氣、能源),使本來的城市漸漸荒廢。又有劫後重生的城市,這在很多日本作品都得見,尤其是特攝片,《新世界福音戰士》的都市每次都在戰後再屹立,就是這種重新概念。重生的城市有其強韌一面,受了教訓在某些地方學乖了,卻又戰競地面對不確定的將來。

不約而同地建築與科幻都有在近年加入網絡元素,書中就形容了一個虛擬城市展,全在網上運作,展出簡單的 3D 模型,令人想像到今天類似《Minecraft》這類用家自創的世界。William Gibson 提出的塞爆空間(Cyberspace)則比起今天的網絡世界,感覺更虛擬。始終我們現在的網絡還是以文字為主,輸入輸出還是螢幕鍵盤。穿戴式裝置試圖使我們更貼近網絡,最具入侵性的可算是 Google Glass,其同樣概念可見於《電腦線圈》,夠日常得來卻又可入侵視覺。至於機器入侵肉體式的植入,我看除了極端情況(如醫療),現在也還很難接受,虛擬世界暫時還是以螢幕為主要代表。科幻另一個常見主題,就是人與機器的界線,未來城市是否可以意識上網?不需肉體的我們活在虛擬城市是甚麼樣的?

本書還有討論萬博會種種的歷史背景,例如戰後的國力顯示、國家競爭、人民期望等等,這使得萬博多少得沾上政治性,大阪與愛知兩個萬博,各有不同意義。某程度上,愛知萬博雖在爭議中仍取得不錯的入場人數,但卻始終缺乏一種更新的精神,只是一種商業上的成功。事實上,我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由烏托邦、敵托邦,已轉到一種苦悶無聊的狀態。作者說,愛知萬博的失敗,正在於其成功。

在上海世博,作者看到復古的未來,我們在現實也開始看到高天大廈、巨型結構,這豈不是夢想成真?他說:沒有醒來的夢,我們通常稱之為惡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