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系統思考

本書是系統思考的入門書,介紹系統思考概念、應用範圍等等。系統思考本身的元素其實也很清簡,例如存量、流量、反饋迴路等等,但組合起上來就變化萬千。感覺就如牛頓力學一個球撞一個很簡單,但一去到三體碰撞就變很無限複雜。反饋迴路在此有重要的影響,會使系統走向不同的模式;書中所見單單就調整時間延遲,就會產生例如來回震盪的情況。事實上反饋迴路在混沌學上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

系統思考以系統為念,看的是整體,而非將每一部份獨立來看,主要的特徵有例如「一加一大於二」、湧現、層級、適應力、自組織等等,這與向來科學的還原論或簡化論是不同的方向。系統研究的難處在於,系統包著系統,有層級性,而系統研究雖然著重於整體,但還是需要取捨選擇將甚麼要素納入考量。模型永遠不可能是真實,否則模型沒用,模型的效用在於其夠用,讓我們能專注於有用的東西,免除雜訊。對於如何取捨選擇,如何劃界,是系統研究的難處之一,而且往往需要的並非方法論,而是經驗。反饋迴路對我們的挑戰是,其結果往往是非線性,很不適於我們人類大腦的直覺。

說起來中國的五行也是系統,相生相剋使之穩定而平衡,只是系統變化之多,並非每樣都可套入五行而已,這也是一些學者所詬病的。

在多年的系統研究以來,已經可以得出很多「基模」,或者說常見的模式。作者列出八大陷阱:治標不治本、公地悲劇、目標侵蝕、競爭升級、富者愈富、上癮、規避規則、目標錯位。可以看出的是這裏有很多是傳統智慧,以系統方式再演譯,而因為系統動力可以用電腦做模擬,就可以得出比較實際的結果作分析之用。有一點留意的是,我們必需將看似不能量化的東西都納入考慮,例如抽象的人們的快樂指數、信心之類的,雖然量化未必能忠實反映,甚至可能帶來扭曲(這其實比較在文化層面發生),但不納入是更大的缺陷;不能測量,並不代表沒有納入考量的價值。

要改變系統,作者提出一些系統的槓桿點:數字、緩衝器、存量-流量結構、時間延遲、調節迴路、增強迴路、資訊流、系統規則、自組織、目標、社會典範、超越典範。以上排列由易到難,效用越好,也越來越抽象,越講越玄。除卻前半的小微調,中間的可能比較實際,涉及我們如何改變環境以利某些轉變。有關典範,作者提出一點:若你發現新典範,要不斷宣講和行動,並持之以恒,讓更多人加入你;不要與反對改革的人接觸,以免浪費時間。至於如何超越典範,則作者自己也寫得很模稜兩可。

作者再給了十三個與系統共舞的建議,有些比較實察的如語言使用、使用反饋、分享資訊,也有比較內在的如保持謙遜、不降低「善」等等。感覺可能太籠統,而事實上對於系統的直覺,是由經驗得來,三言兩語只能說出皮毛。作者認為,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控制或駕馭系統,而是了解到系統的複雜性,順其而行,在適當的地方(槓桿點)改變系統的行為表現,以達至更大的「善」。

    Mentions

  • 💬 2017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