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老科技的全球史

歷史的書寫從來都可以有不同角度,換來不同的看法,並決定我們如何看待未來。本書書寫另類科技史,並不以創新或重大發明為重點,而是以使用率為重點,看得出的是很多老科技其實都仍然在使用,並給配搭改良了很多代。這觀點違返了我們很多歷史觀感,例如一般認為兩次世界大戰裏科技有關鍵作用,往往認為飛機、核戰、坦克、毒氣等等先進武是致勝關鍵,作者卻一再列出槍枝子彈才是殺最多人武器,行軍中也其實仍然使用大量的馬和駱駝。而當我們將視覺由科技大國移開,來看看那些開發中的國家或貧窮國家,我們可以見到很多老科技仍然在廣泛應用:鐵皮屋、拼裝車、煤油發電等等。

單單只是察看使用率,就會看到很老科技的模式:反反覆覆仍在使用中,有時沒有人用了,然後又再有人用,有些還得到不斷的改良,甚至於新科技結合一同使用。而這些往往都不會被寫入到科技史當中,因為這看上並未夠創新,好像只是將舊概念拿來改良罷。我即時想到的例子是:芭蕉扇,近年芭舊扇大行奇道,因為結合了充電池技術,現在終於出現夠風力又可以運作得較久的風扇,這比起以前出現過的電動手提風扇是好用太多了,於是實際上也真的很多人用,但礙於這些「技術」都不是其實是舊,沒有甚麼新鮮卓頭,於是你決不會在甚麼科技、財經報導看到芭蕉扇,相信也不會被學者納入所謂現在以創新為中心的科技史。

這樣的科技史觀,或者過份以創新為中心的想法,會影響到國家投放甚麼資源發展。現在國家應投放科研發展已被視為金科玉律。記得看一集港台節目《學人講經濟》問到:香港是不是一定要搞創科?會不會根本不適合?而本書作者在數據上亦見,很多投放於科研、創新的投資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都不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有些還有停滯。若果我們看數據,是否根本不應該大規模投資創科?還是說,我們對於投資創科的方向錯了?因為我們往往要創新,要有新發明,哪怕有很多其實都是沒用的,而對於一些老科技改良改進視而不見,所以增長機會才會落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上?我想作者這書多多少少是想讓大家知道老科技,還是可以發揮很大效用,是不容忽視的機會。

新科技被吹棒至天上有地下無,但往後發展往往未必如發明家和當時的預言,例如飛機便曾經被譽為是可以正真帶來全球一體的科技,單單因為它能打破地域界線,使人更便於長途旅行而已。當時的科幻作品也有類似描寫。但飛機的真正大用,卻是用在戰爭之上,是用來劃清界線的。

而進一步,作者提到科技國族主義,就是上述資源投放想法,認定研發投資會帶來經濟增長,有些極致版本甚至會去到國家封鎖,以免人才和知識外流等等。但歷史上給我們看到的,科技發展大多是跨國的,首先發明的國家,並不一定會廣泛使用該技術,例如美國發明飛機,是英國德國機隊更大;汽車內燃引擎是德國發明的,但在產業出現前還都是美國主要生產。科技轉移是常態,而其實國家對於科研創新的投資,往往並不會回報到該國家身上,甚至是要等好一陣子,才會突然在其他國家廣泛應用起來。那末對於國家應該怎樣投放資源到科研創新,確實是一個難題。

雖然本身常提著老科技的應用廣泛,但實際上也沒有說科研創新沒用,只是因為科技轉移和意念的交通下,在全球層面才發生用處,而且有相當的延遲時間。所以全球層面的創新還是需要的,只是國家需要調整心態,而且也要將「創新」的視野擴闊,不嫌惡老科技,不恥下問。或許,我們並不用好像某一科技派人士,等某某神奇全球暖化的技術解方出現,手頭上其實已有科技可以對應了。

回應

Mentions

  • 2018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