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


年輕歷史學家平地一聲雷的兩本暢銷書,對於我這些很怕看歷史書的人來說,竟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不懂評論是否不夠學術或太面向大眾甚麼的,但這前後兩本作品,適時地跳躍進不同視角來檢視歷史,流暢而又好懂,也不會迷失在細節裏,令人對於人類歷史以及其發展,有很好的概念。

這筆記寫得比較心流,也就是我能回想起而又印象較深的概念。

虛構故事

要說圍繞書的一個大主題,便是「虛構故事」,是智人獨有,使用一些虛構、並不存在實物的概念,來讓我們可以彼此溝通和合作。這虛構指的並不只是指例如現在很多人都不信的宗教,還有例如金錢、公司等等。這些故事的特質是,必需人人都相信才可以運作,而且也具有傳染性,例如一國的人相信使用某些銅版可以做為交易中介後,其他想跟他們交換東西的國家,也得相信才可以。金錢看似是有實體的,但現在盛行的虛擬貨幣便直指這實體其實可以換做其他東西,只要其可信度夠高就可以。加密貨幣之所以令那麼多人相信,因為其背後原理是數學,比起說由政府發行,理論上是更可信的東西。公司是虛構的意思是,我們並不能指出一件叫公司的實物,公司可以有也可以沒有辦公室、貨倉、門面等等,背後是一個法律認可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相信的一個故事。

虛構故事最大的功能,是使我們能夠大規模地進行合作。動物也會合作,但通常只限在一個小圈子裏,裏面可能是住在同一個山頭的親朋好友,對於陌生者還是會回歸原始的試探或敵對。人類卻可以很容易就跟另一個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合作,而只需靠虛構故事來運作,例如金錢。更不用說其他虛構故事如民族國家、宗教等等,可以將大量智人納入一個共同體,彼此為了一些理念而互相合作。書中形容三大的虛構故事,貨幣、帝國、宗教,使全球更加於趨同隔合,大家越來越相近。

宗教

宗教在書中有特別定義,除了我們認識的例如泛神教、一神教外,作者還會包括一些我們或稱為意識形態的東西,例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等等,他稱為人文主義宗教。主要分辨並不是有沒有神,而是是否有一主央教條被很多人所信納、支持,形成了群體。宗教是以「超人類秩序」為基礎的價值觀系統。

這種定義當然一定惹人爭議,但我認為無損他想表達的東西,就是即使到了現在,我們仍是靠一「宗教」來主導世界,那就是自由主義,信仰個人的選擇、感受、體驗,是宇宙中最為珍貴而尊重的東西,是一切的權威所在。

而我認為作者以甘以宗教之名來描述自由主義,是因為當中仍然有一種信念,或許是未經實證/不可證的。自由主義的中央教條就是,如果人人都有最大的自由去追求幸福,那麼整體就是最好的。然而甚麼是幸福呢?追求快樂?追求長壽?追求人生意義?追求內在自我的成全?這些問題都會問到哲學去,而暫時以現在的科學來說仍然是難以解答。

但其實科學也已經開始在解答這些問題,他引用《快思慢想》入面關於人對於痛苦經歷,分為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在一個會產生痛苦的過程裏,我們回想起來卻只能想起最大或最小值,所以即使整體過程其實較不痛苦,但只要有一刻痛苦值比較高,人們就會傾向誇大那一點。若然說我們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那應以經驗自我還是敘事自我做為參考?

意義

回溯一點,書中形容對於前農業時代,智人相信都是泛神論,任何東西都有靈,智人得與這些靈溝通、妥協。農業的發展,與一神宗教幾乎同時出現。當中的概念轉變是,有了由上而下的架構,神對宇宙萬物有所有權,而人亦對動物、植物、土地,甚至是女性、不同種族等等都有了所有權。權力架構焉然展開了,但亦同時使更多的人可能在這架構下受苦。

毫無疑問地,農業革命使智人人口大幅增長,提供更多食物而又養活更多的人,但亦同時使生活刻苦了,需要定居,生活擁擠,染病和死亡率增加,更養肥了統治的精英階級。智人本來以為農業應該是更穩定的生活,卻沒想到這些後果。

以自私基因的角度,若果繁殖就是終極目標,那例如牛便是最成功的物種之一,但現在牠們生活相當痛苦,終其一生都只可限定範圍生活,沒有社交等等。我們現在當然不會追求繁殖為終極目標(但基於生物性這仍有駒力),自由主義教條下我們追求認為美滿的生活時。我們會否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帶來另一些我們看不到不幸?這有淨收益嗎?有得計算嗎?作者講例如佛教,便認為人要獲得心靈上的快樂,就是反要不去追求所謂的快樂,去除慾望使人平靜下來。

這是終極問題,人類存在意義為何?

新議題

在《人類大命運》裏作者提出以往的糧食、戰爭、瘟疫已然被人類征服了,新的議題是長生、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這三個議題又可以說是互相關連。

現在已有不少人使用科技,主動去改變自己的身體,例如安祖蓮娜祖利便在其潛在乳癌發生之先進行手術防止病發。這與我們治病不同之處在於動機,這是先發制人。暫時為止,我們都對改造身體有所疑慮,而且造價亦往往不菲。有可能的發展是富人開始接受改造自己,使自己長生不死。這會形成更強烈的階級分野,畢竟這打破了「人終需一死」的觀念,使窮人對於長生不死的富人,更覺得不公平。另一方面,別以為我們可以禁止這些科技,因為研究當初往往是為了幫助病人,但發展下去就會變成補足人類,成就神人。

這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價值衝擊,正如上述心理學研究已說出,所謂的自我其實前後不一致,這進一步質疑了自由主義教條裏神性不可侵犯的「自我」概念。以這角度自我並非不可分割的,而改造身體又進一步可以改變自我。現實是我們身上的穿戴裝置所收集的數據,更能反映我們身體的真實狀況。「認識自己」向來很難,但在科技下變得容易了點。以自由主義進路,我是我身體的主人,可以為其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資訊不足卻影響我們做決定品質,那麼我們其實是應該要有越多數據越好嗎?

科技人文主義與數據主義

以數據角度,那末人的大腦就是處理數據的演算法。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科技人文主義則關心升級問題(長生、幸福、神人),還是有人這個因素,不過傾向科技能改善我們,只要繼續加速發展,問題會迎刃而解。問題是科技是否能至善?恐怕不是每個人都樂觀。

就連科技界的巨人,都認為勢不可擋的機器大軍將會取代更多人類的工作。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會引至大量的失業,而跟以住的不同在於已經沒有低端工作了,再不會出現由農夫轉做工廠工人的情況。而即使這些人上流,也沒有那麼多工作機會,高端工作並不會增加很多。對於這個大潮,已有不少人提出例如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些方案,但這在全球化的情況下有實行的難處,例如在生產過程自動化後,你如何以本國的UBI補足代工國家的失業人口?

在這裏要區分智能與意識的分別,機器現時就是朝越來越智能的方向發展,而不一定要有意識,只要夠好用就好了。作者的問題是當此智能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會如何?

然後是數據主義,換言之數據就是一切。人只是處理數據的演算法而已,目的是該數據流通,繼續展伸的網絡讓數據繼續擴張下去。因為數據最大,人若不能為數據服務,就沒有意義。這種說法我們現在聽起來當然覺得沒有人會同意,但卻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現在都傾向相信資訊越自由越好,所以都無私供獻給例如維基百科,群體編輯大於自主的個人。作者指出甚至已有人為數據主義而殉教:Aaron Swartz。

我們當然現在仍不會抹煞人文意義,但當整個經濟引撆都是以數據和機器智能為主導時,難免就會對未能貢獻數據者有所輕視。例如上述失業大軍,除了要面對失去工作所帶來的無用感,還可因為沒有從消費產失數據而被邊緣化,對於系統來說,這班人就是沒有貢獻。所以有人預言,他們不單要派UBI,還要派智能電話,好讓你成為能產生數據的單元,這…是不是很Matrix?

面對這情況,我們又要一再追問,人類存在的意義是?

看歷史決定命運

任何這類警世預測都有一個目的,就是使自己預言落空。作者說我們看歷史的主要原因,是要知道世界並不會只依一個模樣而行,以前的世界與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有極大的不同。換句話說,未來的可能性仍然有很多,且看我們如何抉擇、取甚麼價值。

    Mentions

  • 💬 開卷筆記 - 人類的前途
  • 💬 開卷筆記 - 21世紀的21堂課
  • 💬 開卷筆記 - 人類存在的意義
  • 💬 2017開卷記錄
  • 💬 夜夜托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