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孩子你慢慢來

甚麼時候看甚麼書是吧,龍應台的作品只看過少許,感覺都是很擲地有聲的,溫文說理中有股火熱,也有關懷,文筆也好。對於她會如何寫親子題材則沒有太多預設想法,只知道她帶大孩子時住在外國,想必有很多不同文化的比較對照。然而我心裏又怕這些事寫得太煞有介事,變成酸國外教育乜乜乜,幸好沒有。龍教授主要還是為兩兒的成長和她成為母親作個記錄,讀來輕鬆,嚴肅議題只來自她本人一貫所擁有的觸覺,而且都只是輕描淡寫。

因此又可以說這些故事讀來其實沒甚麼特別,平凡過平凡的成長必經階段:出生、學走路、牙牙學語、上幼兒班、結交朋友、迎接老二、獨自上學。變身為母親的在生活上照顧的忙亂、陪孩子閱讀的選書、失去實現志業的時間、處理兩個兒子間的爭執,學會如何放手並信任孩子…凡此種種都是父母子女必經之事。雖然平凡,但都讓人很有共鳴,尤其對於龍教授這般學者氣息,又身處國外,在育兒路上也都跟所有人一樣走相似的路,必經孩子由依賴、學習、成長到獨立的階段。正正是這種平舖直敘,才更顯出力量。

也不是說她的經歷不值一看,而是每個經歷都是獨特的。身為學者的她自然會想多讀書給小孩子看,於是會碰上原來頗為陰森暴力的格林童話和都做過壞事的梁山好漢,在說故事時會有困難,但這又恰恰是兩個兒子最珍惜的時光。丈夫是德國人,跟兒子說德文;她自己跟兒子說國語;兒子在當地又學瑞士德語;她跟丈夫又說英語。兒子在這種多語的情況下,也竟然是能適應得到的,小孩的語言天份不可少看。

令人酸民部份自然也有,尤其她帶兒子回台灣,還要參觀幼兒園,差天共地的分別。歐洲的幼兒教育著重玩樂、容許犯錯、不用太規律,即使上到小學功課也可以半小時內完成。我們這些亞洲家長只能作奇觀看。

那龍氏的教養放式是否值得學習?只能說大家處境不同,小心服用。例如在書裏也會提到她會打手掌作懲罰(可能只是作狀),我想未必很多人能認同了,作個參考好了。但大底上都是原則有時,放手有時。

讀完書的感覺自然是,我自己是否也能記錄一下兒女兒時點滴?心裏覺得是應該的,但恐怕還要克服諸如自學文筆不好,沒時間等等諸如此類的阻力。

帶著孩子買的書
帶著孩子買的書

    Mentions

  • 💬 2019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