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無用之用

不知為何有種感覺這是作者為人文學科資源被削減的認真吐糟,說明在資本邏輯裏那些無用學科,其實有用。這書並不算嚴謹論述,而是收集古今各賢哲對於所謂無用的知識追求,到頭來其實相當有用。其用不單單是長線可能帶來商業利潤,而是滋養我們的求知求真精神,是創意之根本,藝術的根源,甚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彰顯。純粹為知識而知識,是人類應當追求之事。

以實用角度看無用之用,主要是眼光的長短問題,而一直以來,有很多的知識由無用經時間累積變成大有用處,書中引一學者文者,便舉出如電磁波的發現、細菌研究等等這些科研,最終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影響。而就算是最終那些看似無甚貢獻的研究,也其實提供了負訊號,也就令後來研究同科題的人,知道那些嘗試是無用而可以避過。以《反脆弱》的說法,就是競爭之下才帶來更好的意念、方法、知識、經驗,只是我們往往認為勝者為王,但其實更應給敗者尊嚴,因為他們令整個行業更反脆弱了,是無名英雄。

短視的問題,看到短期沒有回報,便縮減資源,然後又要各位學者教授跟著遊戲規則,評核教學效用、提案爭取研究費用、費心周旋於申請文件等等。這影響了教學,例如要傾向教更專門的技術,而非較抽象的概念,為的就是讓學生畢業後有較漂亮的就業率,更不用說可能犧牲了一些有關社會責任、人文精神的面向。大學應否淪為職訓所,是歷久常新的問題,因為資本邏輯效益主義,一直與純學術追求,緊張拉鋸沒有停過。

看長線其實亦不能著重回報,比較接近一種無私供獻。因為知識是累積的,你這個發現在這一刻無用,但可能是另一個偉大發明的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即是說,你所付出的,結果是回報他人。這當然不符合資本邏輯,但知識的本質是不能夠私有化和商品化的,因為分享出來的知識並不會「沒有了」,而是遇上其他人之後有了加乘效應,我們都是站在巨人肩膊之上,知識是越用就會越多的,而且越分享成果越豐盛,而這成果是由所有人類共同分享。在這角度,知識就是公共財,不應私有化。我們為了使研究者和創作者有足夠誘因並能得到相應合理回報,設立了專利和版權,現在卻已變質成保護既得利益者自肥,妨礙了知識進入公共領域。

作者再浪漫一點,說到人的尊嚴、愛與真相,都是不可以經濟利益來衡量的。實在有太多例子證明,如果有誰想去獨佔這些東西,只會為帶禍害,令人更不平等地過活、痛失所愛、為所相信的真相而揭起戰爭。

書談的是理念,沒有說現實:資源有限如何投放?又引《反脆弱》可用槓鈴策略,很多低風險再加上少量高風險,可以是80/20比,高風險那一筆就完全不求回報,可以完全無用。在這無用投資中,沒有了其他壓力,解放了創造力,可能帶來正面黑天鵝,而又不會蝕到倒下。其實即使是商業世界,也會講破壞性創新或高風險創投。

但不要分心,真心追求無用,不考慮回報,才是最高境界。

延伸閱讀:

P.S. 書裏談到商業操控學術研究,引疫苗研究做例,但寫法有點模糊

回應

Reposts

  • Fong Yun

Mentions

  • 2018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