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大師說化學

化學被稱為科學的中心,因為剛剛好就是站在物理和生物中間的一層,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反應。這書作者是諾貝爾獎得主,想用二元性去貫穿化學,談到很多我們日常對化學的二元想法,例如有害無害、天不天然、純不純正等等,在化學世界裏是怎麼展開來的,例如稍有一點不同的鏡像結構,就構成了有害和無害之別,而有害無害則是相對於人而言,這正是了解化學的重要性:她站在原子與生物之間。化學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二元性質,例如酸鹼、親水忌水、親核親電、軟性硬性等等,需要深入研究才可以知道到頭來對我們社會的影響。人類本身就傾向二元思想,我們的科學也必需回應人類思想上的二元性質。

作為化學科普,書介紹了很多化學會用到的儀器、方法、符號,化學特性由不同的基組合而變化萬千,合成分子的各種方法有如創造藝術般,使科學家其實站在發現與發明之間。例如詳細說了如何製造立方烷,過程複雜,而結果多多少少就是因為做得到而做(正如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進入動態平衡,催化反應帶來神奇。還有談到化學對社會的影響、科學家的責任等等。

包含好多內容,但編排上卻不算嚴密,比較像文章集結,然後將類似主題收集成章。因此讀上去感覺比較隨心,想到甚麼說甚麼。所以即使作者有意以二元性為主軸,但效果還是比較鬆散。

身為化學人自然也為化學辯護,他抗拒約化論,理論上當然可以將所有化學反應約化為原子層次的物理,但就會失去了化學層次的視野,未能了解在分子層次上新出現的新特性和其互動的性質。很多問題都必需以化學概念,例如同構異構、官能機、取代基等等,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和解決問題。

同樣的道理,他亦不同意科學家以簡化的方式來看政策,認為科學理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又也是一種約化。社會組成是複雜的,而且有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並非單靠科學理性可提供答案。科學可以提供事實,幫助我們做對的決定,但有一些關乎人的價值則始終要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這才有了政治(眾人之事)。我想起的是最近麻疹又再出現,在科學上我們當然都知道打疫苗增加群體免疫的重要性,一味指責反疫苗團體站在道德高地,卻似乎不能解決這些人士的信念,還更可能越發增加反抗,這種對抗建基於更核心的價值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自由主義與群體主義之爭,我們對此則需要疏理理性之外的價值觀突衝突。

作者說了哈柏的故事,他發明/現的氨合成法大大增加了農業的效率,下半生服務國家研究化武和提取黃金,卻因身份終在戰時被排擠。哈柏的人生也在兩極廻盪,因為他既是科學家也是個人,科學理性不能提供一些身處為人的價值,我們該愛國還是愛人類?如何為之造福人?

作者也說沙利竇邁的故事,本為鎮靜作用,但卻會使孕婦誕下畸形海豹兒,是一個很嚴重的藥害事件。在這事上只是簡單的化學結構的不同,便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科學家、研究員、藥廠等等對此是責無旁貸的,先是劣質科學,再來就是隱暪事實。如果科學家夠嚴謹,藥廠也夠認真面對事態,這事便不會發生。這是科學能提供最有價值的地方,但卻失敗了,原因還是在於人,在安全和藥廠利益之間糾纏。這甚至是系統性的崩壞,大家對於事情不哼聲,覺得不關己事。

誠如作者在另一場合說「所有東西都是連在一起的」,作為科學中心的化學家,應該更充份地感受到這種連結。

回應

Mentions

  • 2019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