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K2 的主題是「宅之前傳」,談的是老一代香港互聯網,也就是那些 BBS, Usergroup 年代的事。看歷史能知發展,也能與當今作個對比。
不難看到是次主講主要分為兩類人:討論社群用家 (港娛, hkdays, HKiBBS) 和流動裝置用家 (Newton, pda, palm)。早期互聯網並未普及,能接觸的人不多,使用者相信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而因為是小眾,所以凝聚力很強,由討論技術、改機、秘技、網上遊戲等「專業」活動,以至談天說地,討論社會時事等等。
若對比現今之互聯網,則可見討論社群仍是本地網絡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不過平台則已轉向新聞組和網上討論區。因為互聯網的普及,上網的人已是一般大眾,討論主題技術含量相對較少,內容則更趨多元化和生活化。網絡上的聲音大了,傳統傳媒也會收集「網民」意見,很多時都是來自這些討論區的聲音。而其實討論社群,不單單是在香港,在台灣大陸也很熱門,是不是中國人比較愛聚在一起討論事情呢?
除了討論社群,現在也流行 Facebook、Twitter 等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網絡」。網絡上除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更多是現實上的朋友、同學、同事。正因網絡與現實拉得更近,很多平時不太上網的人也得「追上來」加入。「網民」的組成更趨複雜,所謂「網民」的意思也越來越模糊。
我覺得社會網絡並不會取代討論社群,因為兩者功能有所分別。討論社群的訊息交流比較集中,亦可作深化討論,而社會網絡則有利於消息的散佈。討論社群的一些流行話題,現在很容易通過社會網絡作快速、病毒式傳播,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麼多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民已不再是小眾,網絡與現實越來越接近。網絡上各個小圈圈,無論是討論社群或是社會網絡,都有更緊密的連接。任何想爭取群眾注意的人,也必不能忽視網絡的影響力。能了解和運用網絡,將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