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

the-rational-optimist

我們有各種解釋世界為何如此的理論,例如《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大陸軸線、《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政治體制,這本書立論在於「交換」二字。當然我們都知道世界的發展是多種複雜條件相交的,這些理論所爭的或許是所占的份量,因為我們都想知道若果想未來更好,我們應該怎麼樣。

作者主張交換是人類文明之關鍵,我們交換食物、交換物品、交換工具、交換知識,在龐大的分工之下,多出了多餘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農業的發展當然與地理有關,但更大的因素在於農夫在耕作下多出來的食物,可以跟獵人交換,得到更多的營養。若果要自給自足地生活,農夫或獵人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在交換中,人人用自己所長與人分享成果,結果使整體更富足。

省時間是很關鍵的,我想起在一個討論人口的 TED 演講裏,講者談到洗衣機令母親省下很多很多時間,可以花更多時間照顧小孩、或做其他事,所以除了通過交換來節省時間,科技亦是很關鍵的。但科技的進步又何來呢?其實又是交換而來,我們通過交換不同的意念、創新,科技才向前進。作者將之稱作意念的交配。

要交換可以自由發展,必需由下而上,所以政府的控制越少越好。由上而下的問題在於既得亦益者會為了保護現有利益,而妨礙交換、創新。熊彼得的「破壞性創新」就指出創新往往就是具破壞性,而威脅到權力一方。在此,可以看到作者對社會體系的立場:自由經濟、小政府、確保財產權。作者認為馬克斯將價值等同勞力並不完全,因為創新帶來的價值往往是不成比例的,遠多於只是勞力的價值。作者的基本位場是比較右的,主張自由市場的交易是人類進步之源,政府的干預又或經濟計劃往往會帶來悲劇,而政府本身積累權力也會阻撓人們交換的進程。人們在自由交易裏的種種規則、環境必需是由下而上建立的。

邪惡問題

作者提到一連串邪惡問題,並對此作出自己的見解,當中有些頗具爭議,結論是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能解的。

對於糧食危機,他主張農業更要貫切實行精耕,以求更大的效益,可以比較少的地方,產出較多的糧食。基因改良是必需的,才能達到足夠的產能,免於害蟲害等等。他反對有機食物,因為生產效率太低,又要使用較多的土地。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的話,我們可以有更多地方去種樹,使這些地方回歸自然。

關於人口危機,其實世界人口已漸漸隱定下來,主要因為漸趨繁榮的國家,有較好的育、婦女有較好的工作機會,會生比較少小孩,所以斷不會發生像馬爾薩斯所預料的人口危機。這趨勢可看 Hans Rosling 的 TED 演講。穩定人口關係到我們的資源使用,例如食物、土地、能源。

有關能源,作者強烈反對生質能源,例如玉米,因為浪費很多土地,又影響糧食價格。而以他的觀點看,石油含量還是相當充足的,重點是不要停止改進提取石油技術。我們當然要研究新能源,但時間應該足夠。有某些可再生能源他是不贊成的,例如風能,理由也是土地和效率問題。看來若有甚麼發展會有礙經濟和土地使用,他也會反對之。

書尾最後特別挑兩個問題來討論,其一是非洲的貧窮問題,其二是氣候變遷。有關貧窮問題,作者回歸到他的交換理論,說非洲的情況多是制度問題,沒有利於交換交易,所以人民富不起來。他認為補助補貼長遠來說是沒有用的,這一點 Bill Gates 並不同意,因為他見到補助的確有用,改善了當地人的健康,亦有助長遠經濟發展。

至於氣候變遷,他認為在美國空氣污染實際上是改善了,但經濟沒有大倒退。而據他分析,地球變暖未必是壞事,例如在糧食供給上可能產能更豐富,而變暖的程度也沒有那麼慘,他認為研究上有很多數字都可能誇大了。他也提出之前所謂 DDT 或 CFCs 的影響,也是被誇大了。這種看法似乎有欠公允,首先美國空氣改善,除了其立法外,也關係到製造移到外地,由其他國家承受污染,亦即氣候公義問題。另外,即使有其他預測被誇大,也在邏輯上與氣候變遷的研究無關。至於地球究竟是變得稍暖,還是會超過臨界點帶來災難式天氣劇變,相信準確估計很難,但我們為最壞作打算其實又有何不可?

作者對於悲觀主義的流行很不以為然,很多預測因為只以現時的科技去看問題,所以忽略了創新帶來的改進潛力。在他眼中,有礙交換的活動都不可取,所以若過份為了防止氣候變遷,而多使用土地、或以保育之名有礙發展,都是不好的。我們當然不能忽視交換帶來的進步,但科技、創新的發展卻往往不單只是由意念的交配而來,有很多科技除了會被發明多次之外,有更多是意外而不依人願,又或被忽視多年才又被人發現,這不單單是用意念交配這種浪漫且簡單的說法就可以理清,然後全面支持資本主義、自由貿易,並保持我們現有的生活形態,繼續浪費地球資源。

過份悲觀並非好事,因為易生無力感,然後甚麼也不做。但適度的悲觀可以令我們保似警醒留神。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樂觀帶來的動能,知道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的。

回應

Mentions

  • 開卷筆記 - 販賣懷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