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破解團體迷思

wiser

團體迷思(groupthink)指團體成員決策時為了與團體一至而引至不合理的決定,由心理學家所發現,但具體來說這種團體迷思如何發生則仍要更多研究。本書作者嘗試去綜合各方研究的結果,去解決團體迷思的問題,並探討如何才可以使群體以有效的方式做出決策。

團體迷思出現原因在於有成員保留資訊,使團體忽視了某些可能的風險。成員保留資訊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以為其他人的資訊更好,例如以為領導者已更全面看問題,而不提出自己有的。其二是社會壓力,為了避免處罰而閉口不言。這兩個問題使群體有可能將錯誤放大,成員間有模仿效應,也可能使立場極化。

在現代的心理學行為學裏,我們已知人有各種各樣的「快思」,即 heuristic(本作譯做「經驗法則」),如可得經驗法則,代表經驗法則,也容易被框架效應影響,還有各種偏誤如自我中心偏誤、不實際的樂觀、規劃謬誤、後見之明、沉沒成本等等,這些都容易令人做出錯誤的判定。壞消息是群體不單會重複個體犯的錯,還會放大,例如更易被框、更不切實際和過份樂觀。你以為有討論事情就好了?往往其實是越討論越將錯誤放大。作者詳述了群體的從眾行為和極化傾向。

所以改善的方向就是:確保成員分享所知資訊,資訊要有多樣性,並減少社會壓力。確保資訊分享之法,領導可多提問並保持沉默、「促發」(priming)批判思考、指派角色、觀點互換、指定單反調的人、指定敵對團隊、德爾菲法等等。其中德爾菲法就是匿名的方式尋求群體意見,並迭代出最後結果,可有效減少社會壓力,並得到意見的反饋。

將解決問題分成兩個階段:辨別與挑選,可以使群體有效地找出方案。辨別講求創意、富想像力、靈活、開放,挑選則要求嚴格、批判。清楚地區分兩個階段,可以盡量發揮群體智慧,不用怕被人反對而不敢出聲,而只說好話。這令人想起軟件開發 TDD 的三個階段,可以令一些設計決策更為清晰。

在統計上群體成員的平均答案或大多數人的看法是驚人地準確的,陪審團定理指出群體正確率高於個體,而大群體的正確率又比小群體為高,前提是多數決,而且每位成員正確率高於錯誤率。而這也其實就是大數法則,數量越多,平均值越準。然而問題仍是一樣,個體要不受群體影響,獨立判斷,而偏見也不會「傳染」。研究人員表示,對越是複雜的問題,表決的人必須受過知識的啟發,這在民主政治裏亦言,「『把民主憲政交給沒有受過知識啟發的人,會很危險。』而且就算在知識啟發程度相對高的社會裏,他也認為人民不應該自己做決定,而是應該要限制他們去選出代表,因為『代表的意見正確率才夠高。』」(嗯⋯⋯遙望英國脫歐公投⋯⋯)

成員的組成會有專家,但甚麼才算是專家?要看兩項:受訓情況和預測時的大環境。受的訓練包括對特定領域有扎實的科學理解,有驗證過的架構、制定良好的預測和診斷方式。但即使團體裏有專家,也最好使用從群體統計而來的答案,而不只依賴其中一人或是少數幾人的答案。組織預測時,應避免只找最好的專家,而是用一群專家整合預測的結果。

另外一集思之法,就是奬金大賽,以競爭激發創意,也可以用市場機制,以預測市場來獲得集體智慧,因為價格系統能夠整市場上不同人的資訊,價格同時收集了每個人所知道的事,同時帶來誘因。市場是有能力吸收個別人士的偏誤,使預測精準。作者說預測市場一般沒有投資市場的偏誤問題,但若有資訊模仿效應出現,則仍然會導致市場泡沫化。

最後提到一點有關團隊成員組成,一般認為在找新成員時要看性格而不只是能力,但作者提出別依賴性格測驗,因為人在不同場景會有不同的性格表現。而研究顯示,喜歡在社交合作者組成的團隊,有較佳的工作表現。另外一個研究則提出一個 C factor 的分數來顯示集體智商,而發現團隊中女性成員越多,績效越好。這聽起來很政治不正確,但可見社交能力是一重要因素。這個 C factor 也要符合團隊類型,例如 Open Source 的專案,較需要的是成員獨立完成各自部份的能力,溝通、整合、協調則發生在結尾階段,C Factor 就不那麼重要了。

回應

Mentions

  • 開卷筆記 - 知識的假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