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匱乏經濟學

scarcity

時間匱乏,我們會越來越忙;金錢匱乏,我們會越來越窮。我們會怪這些人不善管理,沒有紀律,缺乏理性等等,總之就是個人問題,而導至他們走進惡性循環。作者研究我們匱乏狀態之下,會有甚麼樣的心理狀況,導至我們進入有如拋接球的情況,一個接一個應付現況,卻沒法走出匱乏的狀態。這些心理狀況是更原始於我們大腦的,也就是會在潛意識層面操作,意思是我們無法自知這種狀況。因此,我們不應該太怪責進入匱乏者的個人特質,而是細看那些環境因素會讓我們進入匱乏。

匱乏有好亦有不好的效應,好的有「專注紅利」,我們會提高專注力解決目前的問題,而由於資源的匱乏,我們會發揮創意讓資源得以最好的效率。就如當旅行箱空間不多時,我們便會發揮創意用盡空間,諸如將襪子放進鞋裏、將皮帶沿箱邊塞等等。這些專注紅利最具發揮的情況,是當事人平時已有充足的相關領域知識,只待整合。

有趣的是,窮人在這專注紅利之下,在用錢上更符合經濟學家的理性經濟人模型,例如他們會知道一張難得的球賽門票的價值,比起其表面面額更大。作者引一些研究指,用同樣的問題問經濟學家,反而得出經濟學上錯的答案,而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學者並沒有身處匱乏,看東西的角度都不同了。

不過壞處似乎更多,在匱乏之下,我們會產生「隧道視野」,這可以視為「專注紅利」的反面,因為匱乏狀況縈繞心頭,使自己只看到眼前問題,而看不到整體或較長遠的情況。例如急著用錢的人用支薪日貸款去應急,而忽略了利息問題,以至日後走入借上借之路。又或者窮人在每日緊縮的生活裏,看不到每天小小儲蓄能幫他們走出困局。研究發現,在匱乏之下人們的「認知頻寬」會下降(被課稅),在問卷裏即使只是提起貧窮一事,也足以使他們的智力測驗成績降低。在匱乏之中,我們看東西更窄,也比較不聰明,做錯決定也較多。

做錯決定,引起作者所說的拋接球情況,就像手中有數個球,人只能忙著一個接一個,沒有辦法停下也沒有辦法去改善。時間緊迫之下,為了應付手頭上的事,我們被迫將一些重要的東西延後,這又使之後更時間緊迫。在認知頻寬低下時,我們衡量不了緊急與重要之別,於是很多時犧牲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最常見的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和身體健康。

在程式開發也有類似的概念:技術債。在緊迫的時間下,我們以快手但寫得不好的程式碼換時間,但這會引來日後維護的困難,以至在日後必然會有的修改要求時,我們得花更大的氣力,更多的時間去做,還可能是充滿臭蟲。有聽說過某支薪系統已幾成黑盒,程式碼太複雜,沒人理解程式在做甚麼,只知道結果暫時是對的,這系統已不能被修改,有新的支薪條件也只能重新寫。書中亦提起美國火星探測船程式搞錯公制單位的事,就是工程師趕時間所至。

解決匱乏效應,就是保有寬鬆(slack),以寬鬆去吸收意外的事。例如醫院手術室緊縮,常常排滿日程,一旦有緊急手術要用時,便又得重新排程,調動費時。醫院試行留有一間空的手術室,這在醫護人員眼中是不可思議的,手術那麼多還要空出手術室?這很違反常理。結果是這手術室有效地吸納了意外用房的緊急手術,不影響正常已排期的手術,整體工作暢順了,人員也較少出錯。同理,在金錢上保有寬鬆,能夠應急而不影響當下的計劃。在時間上留有寬鬆,令我們心裏沒有那麼大壓力,這在傳統如安息日中可見。

我們如何在身處拋接球中的人走出匱乏?一些扶貧計劃即使提供微型貸款,想使窮人留有一點寬鬆,但往往窮人仍是向地下錢莊借錢,因為他們身處匱乏,形成隧道視野,缺乏認知頻寬。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設計最省認知頻寬的環境給他們,例如若果想設計理財課程,應當用最簡單並可立即應用的方式去教,而不是由基本概念教起而且要上十堂才能完成的。使用自動化如自動轉賬,也能減少使用認知頻寬,免我們忘了繳費而突然陷入匱乏。其他的策略有例如將工作或回報分階段完成(開發例子:Continuous delivery),使人不會在開始時太輕鬆,以至到死線時就進入匱乏。

匱乏經濟學以新的角度去看,讓我們對此有了新的了解,重點是我們更了解當中的心理機制,如何在我們的下意識裏運作。我們不用去怪身處匱乏者缺乏意志或理性,而是盡力改善環境,去幫助匱乏者。作者認為我們除了用典型如 GDP 之類去量度政策,何不引入例如國民認知頻寬等去調整政策?我們現在已經有更深的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