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知識的假象

間中都會有些節目嘗試問途人一些常識問題,然後一番驚訝原來很多人都不懂這些常識。本書作者在書中的例子是畫單車和解釋拉鏈原理,結果當然也一樣。一些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事,但問到運作、原理等,原來我們並不知道,此為本書所說的知識假像。

事實上我們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不用知道單車怎畫或拉鏈怎運作,只要我們懂得用就可以了。知識是分散在群體裡的,是人類大型分工合作的結果,是共同知識體。我們鮮少是自己思考的,而是用群體來思考,而我們其實對於自己知識的界線很模糊,這導致我們不知自己的無知,於是憑淺薄知識與人激辯氣候變化、基改食物、政治等等,再加同溫層或者團體迷思,便越趨兩極,真理不能越辯越明。

有一章說到我們還會自身體和環境來「思考」,例如接球不用計數,只要因環境而逐步走近目標就可以了,可以是很直覺的事情,但要經過練習。最近讀到一篇文談「Tacit knowledge」說的就是不能寫下的知識,必需親身練習模仿來取得。在《資訊裂變》裏就是知識和要領的分別。很多專家就是有豐富的要領,能夠因地制宜,但這些知識是不能言傳的。

當然我們還會用科技來幫助思考,這會引發經典話題:Google 有沒有讓我們變笨?事實上是我們現在很多工作者必需依賴網絡了,我們會借用這個龐大知識庫來完作事情,但也有不少運用技巧,例如要知真偽,內容農場之類。另一方面形成我們容易憑看網上內容,而自以為專家,發展出例如自診症找另類療法的問題。在運用上,暫時AI還不能猜到我們的意向,不懂應變(別他們做萬字夾!),所以比起能夠知道我們共同意向的工作伙伴,還是差了一截。

現在我們關心的是知識假像帶來兩極化,在重要的全球邪惡問題上難以取得共識,作者雖然看似了解問題所在,但也沒有強力解方靈丹妙藥,只能無力地說說例如降低門檻、用簡單原則、及時教育等等。怎樣都好,知道自己的無知,是一個好開始。

相關文章:為什麼Google不夠用

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