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妳一生的預言

因為電影而引入的 Ted Chiang 中短篇小說集,裏面包括點題作《妳一生的預言》,一如我之前討論過,電影雖好,但小說更好,因為觸及科學、哲學甚至宗教的問題。作者其他的小說都有這些特質,將一個主題發展到很極緻,極至到哲學程度,所以他的作品有哲學科幻之稱。之前也在網上讀過《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將虛擬世界與人工智能的議題推得夠深,例如討論到故事中的虛擬寵物,是否可以申請成「公司」,其法律地如何等等。讀他的故事需要一定程度的腦力,並不是說故事用的理論太深(有時啦),而是事情發展到將必需問一些很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我們大概日常並不用多想,或者帶有模糊性,或者是形而上的。這一本作品,我是強力推薦的。以下點評,全劇透:

妳一生的預言

電影故事原著,已另文討論,簡單一句,電影省去科學(費馬原理),甚至改變命定論,可能是操作的折衷,但就失卻原味。

巴比倫之塔

假想另一個世界裏起了類似巴別塔的高塔,單單登塔已經要用幾個月(還未有電的文明,也沒有蒸汽,佷有古典味道),當中登塔者的心情,由本來不懼高變成懼高,都有深刻描寫。閱讀之時會不斷與我們的地球比較,但原來卻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結構,形成一連串的奇觀,會經過太陽、星星、摸到天頂。據作者的說法,那仍然是機械式的宇宙,也就是沒有更高存在而可以自行操作的,對比的當然是故事裏的人都相信上帝,並在得知世界大結構後亦只會讚嘆創造之奇妙,當中分別可能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智慧的界線

描述主角進入超人智慧,令人想起《獻給阿爾佶農的花》,不過相對人情味沒那麼重,主角亦很懂得處理成為超人後的自我膨漲和孤寂,反而是其進展間與醫護、政府人員等角力成為緊張戲碼,但也其實沒那麼緊張,因為主角太神了,變身成神級 hacker。他的大腦進展到可以處理多工,加速了學習,並更能控制身體的各方面,甚至連費洛蒙的分泌也能控制,成為影響他人的超能力一般。他亦可以隨意重新為大腦編程,來進行攻防,簡直就像《攻殼2.0》的素子。

智慧發展至此,令主角更想找到世間事物背後更高層次的模式,他得自創語言(對又是語言)去承載他的思想,甚至口語也不能滿足了。偏偏一山竟然有二虎,另一個超人出現之後,他們兩個只能活一個,觀點的不同在於應該使用智慧去滿足自己的求知慾,還是用來救世?這兩個目標看似不相交,竟然也產生衝突了,因為他們在搶資源去完成大計,然後又進入古老效益主義的討論。

除以零

歌德爾不完備定理說我們不能(用數學)證實數學是真實的,自小就覺得數學很美而走上數學家道路的女主角則發現,竟然1=2,數學是不一致的,就此粉碎了數學世界,甚至她的現實。對照的生物學家丈夫會說,這世界不是靠數學運作得仍然好好嗎?但數學是高於現實層次的,不是也不應依靠現實來證明,更何況我們不是百分百理解現實?

故事試以丈夫對於太太的愛變了,來對照女主角自己概念世界的崩解,但連繫不太得上。

七十二個字母

也是語言,再加 steampunk。這是一個名字學的世界,給予對的名字就可以令泥人(Golem)做事,而萬事萬物也有他的名字,在七十二個字母組合裏找對的名字就是名字學。這有點像電腦程式使機器人做事一般,作者加上生命議題,遺傳學發現人類只剩下幾代就會死去,科學家努力研究解救方法,在卵子上印名字,使人們有辦法可以自己延續生命,其實就是基因工程學,只是不是DNA-based。故事有如《巴比倫之塔》,人們都信仰上帝,所有生命的名字都是上帝賜予,人為泥人起名字往往只能做出機械式的,但總未能創造生命。

故事絕對可以展開成為長篇,除了技術細節,還包含社會意義。當中包括主角研究名字學,是為解放泥人勞動力;大財團卻想獨攬再生技術,只給優等人才配有下一代。這些題目相對來說比較通俗科幻,容易發展或改編。

人類科學的演化

極短篇評論人類科學假若在「超人」底下會如何演化。超人是由人以某方式「躍升」而成,但與人類卻已斷了來往,只能以人類不能理的方式去研究前緣科學,人類亦不能與超人溝通。在這個情況之下,人類科學只能是研究「發掘」超人的科學,或者在他們的科技上做逆向工程。科學家變成詮釋學者(看,又是語言),將艱深知識變成人類可以理解的版本並應用。人類父母是可以選擇讓小孩成為超人,但必需要胚胎階段就下決定。

很容易就會想到科技奇點的情況,AI已然超越人類,自己以指數級發展,它們做的東西我們大部份都不能了解了。有些人選擇將自我數位化,但就得參與更大的存在,與現實人類失聯,諸如此類的。

在這情況下,作者認為科學仍是要發展的,那怕只是拾人牙慧,因為總有機會是人類發現到超人類不曾留意的領域。

上帝不在的地方叫地獄

可說是本作品集的其一重頭,得奬作品(本書其他兩篇得奬作品是《巴比倫之塔》和《妳一生的預言》),描寫主角尼爾的妻子因為天使降臨而死,他因而恨惡上帝,但他的妻子卻上了天堂,為了與她重聚,他必需使自己愛上帝,過程中他發現可以使用一個方法使自己愛上帝,就是直視天使降臨時的光,因為凡看過天使之光的人,都會毫無保留地愛上帝。

故事裏上帝的存在是事實,天使會降臨行神蹟,但亦帶來一些傷亡。地獄會偶爾展現在大家眼前,但也不是折磨人令人痛苦的地方,只是與上帝隔絕而已。這些在故事裏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並沒有信或不信的疑問,只有虔信與否,尼爾是不虔誠旳,他覺得下地獄也沒有甚麼問題,而她妻子卻是虔誠的,雖然並不太宗教化。

這裏主要探討的,是人們對災難的反應,天使降臨有如天文現像,而人們對於上帝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詮譯,這些描寫都很能對應到現實。其中一個角色珍尼斯因為天譴而天生沒有雙腿,她卻並沒有視之為詛咒,並覺得是一個祝福,她用傷殘人士身分傳道,鼓勵了許多人。可是她卻又因為一次天使降臨,又有回雙腿,使她的傳道工作受到阻礙,令她看不清上帝的心意,苦惱非常。

在我們傷心失意之時,有時人們會推算上帝的邏輯,因為所以一番,但對處於苦難當中的人,卻沒有慰藉的作用,反而成為另一種痛苦。就有如《約伯記》裏那些朋友,只是會令約伯更迷失,而約伯的出路,是向上帝誠心訴說自己的想法、心情,唯有這樣才可為他帶來真正的平靜。但故事主角尼爾,雖以作者的角度來說就是約伯,但他不虔信上帝,所以看似沒有出路。

尼爾努力鑽系統漏洞,令人想起《魔間行者》只要犧牲就可上天常的 hack,說書人說他在接受天使之光後已經了解上帝的救恩,是有資格上天堂,但卻下了地獄。資格問題相信是令人爭議之處,畢竟尼爾一生並沒有真心愛過上帝,但是這樣子計算的嗎?聽故不駁故,說書人說有資格便有吧,只能說這個 hack 並不是時時成功。

目睹尼爾死去的另一主角,得出的結論是,上帝不代表公平、仁慈、憐憫,而只有理解這一點,才可能成為真正的信徒,去敬愛上帝。無條件的愛,就是上帝給你甚麼你也得安然承受。無條件的愛不能有「因為」出現,這其實是連「無條件」也不足以形容的,因為「無條件」包含有「條件」的概念。在地獄中的尼爾,雖然再不能見上帝,卻仍然愛上帝。換句話說,愛上帝是不可理喻的,對於苦罪問題,我們只可以說句:不知道。

故事裏的上帝雖然常通過天使行神蹟,但那並不代表祂與人就近了點,反而有一種隔膜,感覺不到祂與信眾的雙向連繫,而是靠信眾單向自行解釋種種「現象」。可以說,這個有上帝的世界仍然是很機械式的宇宙,而人們自行建立各種上帝的屬性模型去做最合理的解釋,雖然背景很舊約式,但上帝仍然是超然而陌生,感覺比較現代。這故事的厲害之處在於推想在這個陌生上帝面前,即使明知祂存在,也對於死後何去何從亦非常清楚,我們亦然會有很不一樣的想法和態度,並不會全然歸順。當然你仍可爭論此上帝的設定是否合理,但無可否認地,他的作品就是會如此引發思考。

看不見的美

美感干擾器可以使人分辨不出人面的美醜,減少歧視。以紀錄文的形式,詳細地探討了多方觀點。對美感的追求是很生理上的,嬰兒天生就愛均勻對稱的面,而在演化上我們也是靠此來尋找良好的基因來做伴侶。現代社會文化,將美醜這種掛上各種各樣未必要用美醜標準的事物上,廣告運用美醜觀念行銷,除了令我們下意識將產品連繫了,還因為不斷重覆和競爭,使文化上對美貌有過多的追求。

要運用科技來消除偏見,還是要通過教育?專重個人自由自己決定是否改裝干擾器,還是要強制?若只有一部份人有干擾器,會否做成不公平?會否令他們對於被歧視的事實變得蒙在鼓裏?這是一種否認我們愛看美東西的本能,還是一種解放?

整段記錄裏有追蹤一個人,由自小已安裝干擾器,到長大了關閉了,她一路的想法和心情。其餘的是各方如學生會、學者、科技公司、家長等等,也描寫了利益團體如何為干擾器行銷、當中的政治角力等等,都很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