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人類時代

the-human-age

學者提出因為人類已可影響全球生態,所以在地質學上界定了「人類世」(Anthropocene)。《人類時代》說的正是在這人類世當中的種種人與自然的關係、進化、前途,當中主題包括氣候變化、糧食、能源、遺傳學、電腦、網絡等等。作者以亮麗的行文,將人類世的事情娓娓道來。有關人類世的真正界線在那裏,究竟是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大戰發明核武一刻等等,專家們仍有爭議,但無疑界定「人類世」代表一種覺醒,了解到我們必需對地球的命運負起重大的責任。

我們現在顯然要負最大的責任,就是氣候變化。我們的污染作為地質媒介的力量堪與火山相比。今年香港夏天之的炎熱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但有點不同之處是比較沒有那麼濕,也不知道是否氣候北移所至。作物遷移,有農民歡喜有農民愁,也意味著以住固定地點活動,竟然也變得遊移了。氣候變化不全然是變熱,有些地區則是變凍了,凍傷和森林野火或許是氣候變化的兩個極端。整體而言地球變暖,有人認為那不是甚麼問題,可能還有好處,例如較北的居民暖氣需求降低,北地交通變得容易,而且能啟發新科技。然而面對複雜的天氣系統,我們很難掌握輸入甚麼輸出甚麼,以至變化中的好與壞之間作出平衡並不容易。可是這是人類世了,我們得負上責任。

我們面對此邪惡問題有各種對策,綠化的城市設計、有效地收集人多地方的廢熱、先進的焚化爐、更全面的太陽能板,較受爭議的地球工程如海洋施鐵肥、沙漠種樹,可大大減少污染的高效益的海水垂直養殖等等。地球在我們的影響之下,正在進行第六次大滅絕,我們有些人努力保留物種,冷凍絕種物種基因,建立動物走廊等等。

人與自然的界線,其實越來越模糊。就算是對「自然」的態度也由舊時鳥不生蛋的「曠野」,而變成而今我們得珍而重之的玫寶。但甚麼算是自然甚麼不算,就成了劃界問題,例如上述的海水養殖,雖然省空間又少污染,但有人批評我們不應打海洋主意了。問題是,這種「不行動」是否又是真的在保護「自然」?還是說這只是人類版本的「自然」?在人類世,這會是一個重複又重複的問題,我們和大自然並沒有分離。

界線問題不僅是向外,還有向內的。麥克魯漢說,科技延伸我們的身體,而電科技則促成內爆。在網絡連線的年代,距離縮小使人的合作以更複雜的形式呈現。物聯網、3D打印、奈米機器等等下一波革命候選人,若適當使用可使我們脫離消費浪費的生活形態。機器人AI的掘起,讓我們一再尋問甚麼為之一個人?經典的先天與後天的問題,本來看似已被演化論解決掉,但新研究卻發現我們的DNA會因後天環境而改變,表觀遺傳學才正正開始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微生物學的研究也展現其重要性,在我們不斷殺菌的現代生活下,其實使我們身體變弱,也可能是一些現代疾病的成因。

人類世一劃界,我們就得理清何謂人類?我們當負甚麼責任?誰是我們的朋友或敵人?此書與其他科普著作的不同之處,是其文學筆風,讓我們更多地檢視自身的感受,思想上述種種問題。

回應

Mentions

  • 開卷筆記 - 販賣懷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