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

這本書將氣候危機裏各方各派的想法、所懷有的心態、所擁有的信念、偏見等等,都仔細地寫出來,希望讓我們可以看清楚前路,如何可以趕在事情發展到最糟之前,可以成功過渡到新的清潔能源,並改變我們的消費主義式生活形態,與地球永續生活下去。作者的立場是全左的,目標是使用全清潔能源,不用石油、天然氣甚至核能,盡將二氧化碳存於地底不掘出來;轉到生態農業,減少有害環境的耕作法;容許在地的綠色事業發展,可免於國際貿易的巨爪;將水、電等交還政府,並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去營運這些公共資源。作者認為氣候變遷危中有機的地方在於,她給我們大個很好的機會,不單單只是在我們現有的系統上修修補補,而是作出根本性的轉變,打破資本主義的壟斷,以更公平的方式去進行分配,並珍惜我們在地球的位置。

否認派

當然這並不容易,簡直是邪惡。作者試探究右派的否認邏輯,她覺得否認氣候變遷者,其實都很清楚改變的後果,將會大幅改變現在的權力關係。他們有可能是棧戀權力,但也更有可能是害怕控制,將政府變成老大哥。我覺得當中更微妙的心態,是不想改變現狀,也未能面對人們指責他們現在看似無殺人放火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在殺人放火。這心態到了極致就成為一種否定,要找出口,他們自己搞會議,找各種證據來否認暖化在發生。

作者提到新能源(水、風、太陽)的形式必然是分權的,他們有地理上的硬性限制,使得在地居民可以重新拿回權力。政府只是做協調的中間人而已,並不能獨霸資源。相對於石油則是集中權力的,因為其解放了發電機的地理位置,使權力集中在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手中。這也是為甚麼石油公司不會積極搞新能源,因為舊的方式更能賺錢,更能向股東交代。基於新能源的分權特質,就沒有了政府變成老大哥的疑慮了。當然也可能是他們根本不想分權。

捷徑派

有一些人則相信要靠巿場的力量才可以修正,所以才有了碳稅,但作者就列出總總公司逃稅的方法,非但沒有助降低排放,還成為掠奪他人土地的方式,將原居民禁絕於他們本來生活的地方。有一些人則相信要靠科技的突破,富豪們一擲千金於各項能源計劃、遮蔽太陽(animatrix!)等等地球工程,來hack地球。但hack的本質就是:不乾淨、有手尾、難長久。他們要捷徑,卻忽視已有的解方,可能是覺得那不是解方,又或者政治上我們很難脫離石油,各國的不平等很難在短時間修正等等。問題當然是,那只是另一種逃避,沒有正視氣候變遷的根本原因,包含著各種不公義,這是由殖民時代已經開始了。地球工程也是個充滿未知,而又很容易出事一條路,因為地球本身就是個複雜系統。

更慘的是,有好些環保團體都是抱持這些信念,於是會接受如油公司的資助,靠攏這些大財團,行鎖治標不治本的綠色方案。作者指出甚至有一團體自己在生態區裏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完全是本末倒置。作者自己的調查發現,根本上很多所謂的綠色團體,都與化石燃料公司朋比為奸,當然亦不排除有很多真心膠

將地球把玩於股掌之間,是我們進入工業革命後,越來越強烈的心態。感覺我們是地球的主宰,可以對地球予取予攜,而就算壞了,也可用工程、科技手法去修正。但其實科技的發展向來都是修修補補試錯得來,又有幾個地球來給你再試呢?我們登上月球,最出名的一張照片叫「藍色彈珠」,這照片令環保意識抬頭,覺得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宇宙裏孤獨又脆弱的星球,但卻隱含了控制的視覺(物化地球?),而忘掉了重點:我們只是地球的一份子。

錯失良機

作者認為奧巴馬上台時,是大力推動綠色政策的良機,當時剛好銀行需要救緩,政府擁有兩大車廠,他亦有資金去推動刺激經濟的計劃,在這裏他可以大刀闊斧,使這些工廠改革成為綠色經濟的基建,並且使銀行為這些工廠提供貨款,推動綠色新政,改良大眾運輸和電網等等。奈何他沒有,以至美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只能提出很無出色的減排目標,而其他國家亦表明會跟美國行動的(當然是看準了他沒能設定進取目標)。而此時,我們非得用更劇烈的手法,去推動綠色變革了。無疑這就像債務一樣,越拖得久代價越大。

作者認為擋住奧巴馬的,既不是政治或其他執行條件,而是強大的意識形態,覺得政府這麼做太過主動,而且有點共產主義的味道。事實上全球金融危機,也正是各國推行綠色政策的機會,但同樣的意識形態都限制了。綠色政策意味著有很多在地的綠色產業,政府需要立法去保護,但就會與國際貿易條約有所衝突,書中有指出一些本地的太陽能工廠,被其他國家控告政府有保護主義。這二十年代的國際貿易談判節節勝利,卻是窒礙我們發展更永續綠色經濟的叛腳石。

對此作者認為我們必需提供更清晰的未來圖像,未來的綠色經濟是如何運作,會帶來幾多的工作機會和回報等等。不要讓資本主義要麼成長要麼死亡的思維限住大家的想像力,他們擔心經濟,就給他們看看可能的經濟模樣,是更公平的分配和人們更樂於自己所能從事的綠色工作。

虛無主義

至於另一些人,我相信佔很大部份,都相信地球正在暖化危機當中,但對於這個問題並不抱任何希望,也不知道自己除了日常做慳水慳電搞回收等等,還有甚麼可以做。因為往往說到解方是系統的革新,包括我們的經濟體系、財富分配等等,其範圍太大太廣太離地,然後看著各國在氣候會議上總是不能達成協議,就甚有無力感,對氣候新聞感到麻木、疲勞,甚至乎進入一種虛無主義。

作者在書的首半強力指出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如何使我們不能達到減排目標。後本部則提到了各原住民的原始的堵路運動的興起,因為極限開發已經對我們生活的社區伸爪,壓裂油井、輸油管的建造正威脅我們身邊的山水樹林了,所以居民門都發起了最根本形式的抗議行,一邊是堵路,一邊在法庭爭取土地權益。甚至一位油公司的首長竟然也投訴在他家附近的油井開發,原因是開發威脅到樓價。

有人認為作者這般書寫,有點模糊焦點,前半批判系統,後半卻訴諸道德感。不過我想作者無疑是覺得兩者都重要,而在所謂的菁英在環保事業上的節節退敗、折衷、同流合污下,改革力度只可以由下而上了,而重點就是我們得重新與地球母親找到連結,這沒有捷徑。只有當我們的聲音夠大,才可能撼動上層。

不過這看起上來,的確比較無力,就想想在現代城市居住的人,出入石屎森林,吃喝皆是進口貨,工作時間長,放假只想休息,他要怎麼與大自然重新連繫?作者本身分享的覺醒經驗,也是由於她有了小孩而開始,而且由她自己多次不孕的經驗,聯繫到地球也正面臨不育之險。或者只可以說,人人的歷程各有不同?這又很容易陷入一種虛無感覺,畢竟系統影響著人,人要相當自省才會覺察系統的不是。我們對於未來可行的永續式生活,與我們現在都市的生活形態有甚麼不同,需要更清晰的圖像,我們的衣食住行,會實際上怎樣改變?

又或者堵路運動代表的是資本主義的矛盾已走到極點,於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終要發生,就如馬克思遲來的預言,然而我們有沒有時間趕緊在地球陷入氣候變遷的惡性偱環之前解決到問題?

改革

作者引述現在需要的改革力度,有如廢奴運動般,會為現在既得利益者帶來很大的損害,也令人在觀念上有很大的轉變,當中會有不少反撲和犧牲,甚至有流血衝突,而政府也需要很大的力度,才能引入改革。我們現在不會認為奴隸制度是該保留的,這些改革是值得的。

記得書記載一經典漫畫,有人在氣候會議上提出問題:如果我們花力氣去做一個更好的世界,而氣候變遷是一場騙局?

當然仍然會有死硬派說,那成本太大,我們花不起。現在也有一類新樂觀派認為其實事情是好轉的,我們的貧窮和戰爭數字也是歷史新低,來自化石燃料碳排放也第三年沒增長等等。但問題就如羅素的火雞,數字向好並不必然。即使估錯的機率有多高,但失敗的成本是永不翻身,沒有然後的了。

相關筆記:

回應

Mentions

  • 開卷筆記 - 販賣懷疑的人
  • 2017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