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本書的概念是先在一個 Agile 講座裏聽到,作者介紹我們面對事物的兩種心態: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是由經典先天後天問題引伸出來的。兩種不同的心態令我們在面對挑戰、困難、批評、競爭等等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感受、反應,伴隨著不同的對應。本書全面支持以成長心態面對難題,舉不同領域如教育、商業、運動、甚至兩性關係等例子,去看兩種心態導致不同的結果。
定型者相信天份,當自己能輕易做到其他人認為的難事時,便會自覺特別,以此為傲。但反過來若果面對挑戰時,他們會害怕失敗,會採取最安全的策略,有時更會逃避放棄。主因是因為他們覺得天份是固定的,不能透過努力增加。他們不單認為努力無用,而且更是弱者的標籤。他們會對於有用的批評視而不見。尤有甚者,他們對於其他會越過他們的人,會感覺有敵意,假使他是有權力的人,便會阻止這些人「上位」以確保自己的自尊和地位,這對於團隊合作有害。結果是他們會很早就達到成就的高原,然後就停在那裏,但其實可能並沒發揮全部潛能。
成長者相信努力可發展智能,所以心態上肯學肯做之餘,也擁抱挑戰。遇到失敗時他們會較堅持,並留意如何從中學習使自己下次做得更好。他們視努力為掌握精通之途。對於其他人的成功,他們會欣賞並從中找到有甚麼可以學習。假如他是在位者,他們會得想讓整個團隊一起成長,彼此鼓勵。結果是他們能夠得到很高的成就。
這種心態不是非此即彼,有時對於不同範疇的時我們會有不同的心態。例如覺得自己沒有繪畫、彈琴天份等等。但的確有些人會凡事都是某種心態,這與小時的教育,或身邊的環境有關係。例如身邊有成長心態的人會激發其他人都有成長心態,這有助於團隊的合作。重點是心態是可以改變的,簡單如在做事之前先講一些故事,就會使人趨向於某種心態,情況就如行為經濟學常說的Priming。
成長心態中,重要的是學習方法,一種自省,從失敗中找到有用的負反饋,用來改進下一次的嘗試。有時候嘗試的東西太難,根本沒有有用的反饋,這時你得分析是不是太難?可不可以試試較簡單的?原因不是怕困難,而是這挑戰不能幫助我成長,我沒有學到甚麼。
我覺得可以用另外兩個字代表成長心態:謙虛,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但又不至於小看自己而沒有自信,在需要時也會努力去做去學習。對他人的心態也是總覺得人家比自己強,而我可以從他們當中有所學習。
比較有趣的是作者將這兩種心態放在兩性關係上,定型心態者會覺得如果兩人的關係是需要努力去經營的,那麼這關係或許其實不值得,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天生一對」。所謂需要努力,就是要我們改變自己去遷就對方,對於成長心態者而言,這不是遷就或啞忍,而是一種改變自己而使雙方關係有所成長之途。
知道這兩種心態之別,對於父母來說最大啟示就是教養方法,不要說:「很有天份!」要說:「欣賞你很努力,是怎樣做到的?」盡量將焦點放在孩子如何用方法,其中過程和他的付出,而不是天生特質。在遇到失敗時,例如比賽,不要酸「他們不識寶」、「他們有偏見」,而是細說「我知你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顯然還未能追上你對手的水平,他們也使用了很大的努力來達到的,我們看看有沒有甚麼可留意的,令我們下次做得更好?」
成長或定型,本書是一面支持成長的,因為它幫助我們發展潛能,而更重要的是給予社會更多空間,讓每個人都能有所發揮,超越昨日的自己。將鏡頭拉闊,我們同樣可以認為某些社會是因為種族、地理、文化等刻版印象而不能改進,但了解人的潛在改變能力,其實就是社會的改變能力,我們的社會也需要不斷自省,謙虛學習。它不同進步主義,認為進步自然會來,而是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收集有用的反饋,努力地改進,那麼成功才會到來。
回應
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