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真理機器

由比特幣帶起,到現在的區塊鏈的一場革命還是剛剛開始,但速度之快可能超乎人想像。我們得開始由比喻認識,一本無可更改的帳本,如何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種種制度裏的信任問題。其沒有實體,去中心化的特質,如何令這帳本變得可靠,進而將信任分散到群眾當中。這當中的細節操作,例如有關掘礦與奬機制,如何影響這整體運作,更甚的是當中的權力變化等等,都是現在大家關心的題目。這書將區塊鏈技術形容為「真理機器」,討論這技術的種種歷史、應用、爭議、發展可能,可以說是蠻全面的入門書。

區塊鏈可以留下永不磨滅的記錄,大家也可以存取,並信賴其沒有被修改。這信賴由技術本身建立,去中心化的各部電腦需要解決數學難題,才可讓新的區塊加入,而試圖更改區塊得重新運算之前的數學難題,需要的運算能力極大,使其在現實上不可能。(技術上則可能發生如51%攻擊,也引發例如礦場集中化,甚至量子霸權的討論)

我們可以想像將一些例如個人身份、樓宇記錄、交易買賣等寫入區塊鏈,這個記錄就是可靠的憑證了。以往我們需要中間人替我們保存資料,例如政府、律師樓、交易所等等,我們給予這些機關重大的信任,現在可以自己靠區塊鏈就能做到。我們將信任分散了,去中心化到各節點處。信任並不會消失,只是移到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的手機、家裏的網絡等等。分散信任減少了過往龐然信任中介的運作效率、權力集中、貪腐等問題。安全方面,駭黑過往能夠攻擊中心得取大量資料(「蜜罐」),在去中心化網絡則只能個別攻擊,回報大減下更不值得做。在更廣的意義下,去中心化就是向下充權。

這是美好的願景,事實上至今仍然沒有區塊被人篡改,就證明這技術可靠。現實問題是規模化,例如比特幣只能每秒做到七筆交易,比起VISA可以做幾百萬筆差太遠,雖然說要養起VISA這機構的成本其實可能更高,但在此似乎就不能發揮所謂工業時代的規模經濟。依靠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的區塊鏈,都會有這個問題。而很多創新方案,例如閃電網絡、持有量證明(Proof of stake)等等都想解決規模化問題。

技術社群也有其政治,對於規模化問題,就區塊容量的爭議造成了比特幣的硬分叉(hard fork);而以太坊也有DAO事故做成的硬分叉,作者都有詳細描述。一如許多網上爭議,都會有很多派不同意見混雜。這些事故讓我們看到這技術的限制和發展隱憂,例如權力可能集中於開發者,技術寫死的地方難以更改等。但作者認為,這一切至少都是透明和民主的,而不像某某金融機構倒下然後得到拯救那麼的不明不白。技術難以更改也是其穩健所在,不會像法律可以朝令夕改。其次是分叉了的社群,其實還仍然在運作,沒有被消滅。

區塊鏈應用的另一爭議,在於是否行認許制,即參與的節點是否經過認許。理想來說當然是非認許制最好,即可以人人參與。有認許即是有守門人,又會有信任問題。但務實上,許多現有金融機構想進入區塊鏈,都會選認許制,比較適合他們本身就是守門人的身份,運用區塊鏈公開帳本的便利和自動化,可以省去許多交易成本,務實上也能應對交易量限制。認許或非認許,是理想與務實的考量,作者認為認許式進場也無不可,至少這是對整件事是有幫助的。

對於加密貨幣的印象,大家的印象還是幣值浮動大,不太穩定,這關係到現實上的炒作問題。之前也有一番ICO熱,就似是眾籌,但只需概念就能啟動,使得可能有騙子出現,引起大眾疑慮是否需要監管。事實上就如眾籌一樣,這是創投的民主化,讓一般人可以投資創新概念,這以往只有例如天使投資人才有能力做到的,所以面臨的風險也是一樣。

在想像甚麼可以放入區塊鏈上是創意大爆發,也有很多美好願景。例如有關專注力的BAT幣,可望改革網上廣告的生態。微電網可用區塊鏈和智能電錶,再讓地區自行採用太陽能發電。發行碳信用幣,來鼓勵環保行為等等。在本地也有鼓勵創作的likecoin。在此,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區塊鏈的代表並非只是錢,而是某一價值代表,並用透明的市場機制和適當的誘因來驅使實現某些理念,這可能有助解決公地悲劇。有些極端例子甚至可以將個人聲望、誠信度代幣化,這會引起我們思考這麼將價值金錢化和數字化,會否值得?

應用到創作上,我們會期望區塊鏈真正提供不可複製的數位資產,以至於創作者可以將作品登上區塊鏈,用以追踪使用情況,並獲得合理回報。Creative Commons在法律上有效,但一般大眾沒有執行力,事實是複製的技術有太多,單單登錄到區塊鏈上並不能做到足夠保護。在此我們要將心態由保護作品,轉成到促進交流、可追尋作者、發掘合作等,即使區塊鏈不能夠做到最完美的情況,但也至少改善不少流程操作。

分散式公開帳本,如果用來儲存我們的身份又怎樣?於是就有身份自主權的概念,我們可以不經政府,在區塊鏈上證明自己的身份,並用這已證明的記錄,來做日常生活的各種交易認證,甚至可以細分化:要進入酒吧我只需要年齡證明就可以了,不用交名字、出生資料等。這裏有入門問題,是否需由可信賴的第三方,才可以寫入區塊鏈?要知道寫入的如果是垃圾,那個記錄也是垃圾,這又回到守門人問題。另有提案是利用我們自身的數位足跡,或社交人脈(例如Argent裏的guardian)來證明自己,這比起證明文件可能更可靠,而且也可能用數據分析模式來確認身份。這裏會有私隱疑慮和數據偏見問題。所以有些人宣稱,區塊鏈根本不能用於身分證明上,作者則認為,這至少改善了現有系統。

我們對於科技相當熱情,一有新科技而又給出宏大願景時,我們就會一股腦兒將所有問題都用使用新技術解決,跌跌撞撞後才知利弊。例如有二百年歷史的法國國家信託投資銀行,備受專崇信任,擁有很大的社會資本來使社會運作順暢無阻,我們是否就要用區塊鏈來代替這運作良好的守門人?理想主義者、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ism)都要拆大台,但傳統機構、法律、國家都有其根深柢固的歷史和文化,不應就此摒棄。至少就討論到區塊鏈本身,就要面對其本身的各項難題:交易容量、礦工誘因、參與開發的高門檻等。在討論一項現有服務要不要去中心化,要知取捨。

我想起本來就寂寂無名的網頁技術,在因為本身容易使用,所以人人可以手寫網頁了,擁有自己的內容和創作了。區塊鏈的門檻,使一般用戶其實都只想用託管錢包,而非真的自己用電腦參與節點,這又是守門人問題了。區塊鏈要釋放創新能量和賦權予公民,這全面的技術民主化也許是必需的。

P.S. 開卷筆記已追上進度啦,以後大概一星期一次(依閱讀進度)


Note on Aug 14 @09:17

門檻

Note on Aug 14 @08:59

軟體獨裁

Note on Aug 14 @08:19

It’s about discovery, not protection

Note on Aug 13 @08:23

入金

Note on Aug 11 @09:27

香港的橋樑功能

Note on Aug 11 @08:40

懼惑疑

Note on Aug 10 @08:31

完全不知道有這中文名字

*